青岛 “陆海岛” 一体发展格局加速成型

来源: 大众日报2025-11-05 11:09:47

碧波之上,游轮穿梭。10月30日,位于青岛胶州湾北岸的红岛东大洋码头启用,如同一声嘹亮的汽笛宣告青岛海洋旅游驶入新航道。当“海上穿越大桥”航线首航客船平稳驶出,壮阔的胶州湾大桥映入眼帘。“以前都是开车路上匆匆看一眼胶州湾大桥,今天在船上看它,感觉完全不一样,就像一条巨龙在海面游动,太震撼了!”带着孩子体验首航的市民孙倩难掩兴奋。

  这份震撼背后,是青岛海洋旅游服务品质的蝶变。昔日拥挤的码头变成了观景长廊,蜿蜒的长队被智能闸机“秒杀”,透明的票价体系让消费更安心。游客点赞,是市场最真实的反馈,而数据则印证了这份热度:截至今年10月,青岛海洋旅游已发船近10万班次,接待游客超388万人次,收入同比激增73.97%。

  如今,“魅力三湾”和“潮齐音乐会—夜游浮山湾”等19条精品航线,连同33种不同船型,共同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让“海上看青岛”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

  如果说,近海航线的火爆是青岛海洋旅游的“现在时”,那么海岛游的破局起势,则预示着其充满想象的“未来时”。根据近日公示的《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薛家岛风景区竹岔岛群景区等3处景区详细规划(2025—2035年)》透露,竹岔岛这座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天然海岛,将从昔日的小渔村变身为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基地,预计年游客容量可达15万人次,标志着青岛开始系统性地挖掘海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规划落地,航路先行。今年夏天启航的“好客山东·半岛1号”航线将灵山岛、斋堂岛等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开创了“跳岛游”的全新模式。从浓缩精华的唐岛湾环游,到跨越海湾的“海上穿越大桥”,再到探索海岛的“半岛1号”,青岛的海洋旅游正从单一的“线”,向一张覆盖“城、山、海、岛”的立体网络演进。

  然而,拥有800多公里海岸线和120个岛屿的青岛,在与三亚、厦门等先行城市的对标中,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业内专家认为,青岛海上旅游正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目前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海岛开发起步较晚,陆海岛联动不足,是必须补齐的短板。

  以东大洋码头为例,码头启用和航线增加带来的收入,是基础设施和产品创新带来的直接红利。下一步,如何将客流转化为更长的消费链和更高的附加值?单纯依靠观光,天花板是可见的,如何破局?

  ——关键在于深化“海洋+”融合,创造让游客愿意停留、重复消费的理由。“青岛最大的优势在于‘山、海、城、岛’一体的独特格局。过去这些资源是分散的,现在需要开发系统性产品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客流互导的闭环。”青岛大学经略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肖建红建议,跳出单纯观光,大力发展“海上+演艺”“海上+体育”“海上+研学”等融合产品,将观光客流转化为深度体验消费。

  ——青岛的岛屿各有特色,开发的过程中需避免同质化竞争,走“一岛一主题”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灵山岛主打生态,田横岛主打历史,竹岔岛则可以聚焦其独特的火山地质科普。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强化“跳岛游”品牌,以“好客山东·半岛1号”为起点,系统规划更多主题鲜明的跳岛游线路,形成青岛独有的海岛旅游IP矩阵。同时,构建一体化体系,实现无缝衔接:持续优化“政府统筹、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联合运营模式,在交通和产品上实现陆、海、岛资源的一体化营销与一站式服务。

  从胶州湾畔的汽笛声,到竹岔岛的规划蓝图,青岛正以巨大决心推动海洋旅游提升发展,“陆海岛”一体发展格局加速成型。当海洋不再是城市的背景板,而成为城市发展的蓝色引擎和市民游客的向往之地,青岛便完成了从“一座在海边的城市”到“一座与海共生的城市”的跃迁。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