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中华泰山网2025-09-01 16:51:11
从废旧电池的“涅槃重生”到钠电新赛道的“弯道超车”,从单一企业的工艺突破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共振,肥城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的崛起,印证着一个道理:唯有构建全周期、闭环式的产业生态,才能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如今,肥城正以闭环成链的智慧,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的赛道上领跑疾驰,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从0到1”产品下线 产业生态催开“繁花”
走进肥城蔚蓝碳中和科技产业园的零壹肆公司车间,智能化生产线上,一颗颗钠离子电芯正经历多道精密工序陆续下线。这片忙碌的生产场景,不仅是一条电池生产线的运转,更是新能源产业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落地的生动缩影。
“钠离子电池的低成本优势与极端环境适应性,正是破解新能源储能痛点的关键。”零壹肆公司董事长宋杰的话语,点出了这项技术的产业价值。
依托原创性普鲁士蓝、白类正极材料量产技术,公司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到电芯的一体化绿色制造,而2024年1月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的交付,更是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这一突破背后,是团队对“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攻关,当行业还在实验室探索时,零壹肆已打通了材料配方到量产工艺的全链条。
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托举。“政府不仅‘撑腰’,更在关键时刻‘撑伞’。”宋杰的感慨道出了地方培育新兴产业的智慧。肥城通过天使投资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层次资本工具,全程赋能项目从孵化到产业化的每个阶段。23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注入,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研发。这种“资本+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恰是破解新能源产业“研发周期长、投入风险高”难题的钥匙。
蔚蓝科技产业园的“科技温室”效应同样不可或缺。研发实验大楼、产业化车间、人才公寓的完善配套,为企业提供了从创意到产品的全周期成长空间。在这里,30余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凭借十年以上的行业经验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世界首条10GWh生产线的建设与万吨级碳纳米管项目的推进,正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话语权,实现从“1”到“10”再到“万吨级”的量级跃升。
当钠离子电池技术屡屡闯入工程“无人区”,肥城用政策温度、资本厚度与生态广度,为创新种子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这场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的协同演进,或许正是肥城抢占产业先机的关键密码。
“牵手”潍柴产业联姻 推动产业聚群升级
一场关键的“牵手”正在肥城上演。7月15日,肥城市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延链聚群、做大做强。同时,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在动力电池产业、资本合作、科技创新、交流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肥城与潍柴的合作并非偶然。为促成本次合作,今年以来,双方先后进行多次对接洽谈,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产品研发、场景应用等进行深度探讨。
“今天,潍柴新能源动力与山东零壹肆签订钠离子电池产业合作协议,双方就钠离子电池在商用车启停电源、储能系统、工业叉车、混动系统等应用场景展开技术对接与产品测试,为深化合作奠定技术基础。”潍柴集团党委委员、财务总监,潍柴动力党委委员孙成龙说。
山东零壹肆是历经十余年孵化培育,在肥城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与电芯研发、制造与应用,是国家《钠离子电池用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团体标准第一起草单位,独创的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制备技术,在全球三大技术路线中,工艺最先进、成本最低、效能最高,具有领先技术优势。
“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高端动力装备领域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强劲的增长动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此次与我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必将进一步推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对于此次合作,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杰信心十足,充满期待。
当山东零壹肆与潍柴动力的合作协议落笔,这场横跨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的产业联姻,不仅标注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新高度,更将肥城这片新能源沃土的培育能力推向聚光灯下。
“黑粉”生金变废为宝 产业闭环汇聚成势
走进位于肥城老城街道的山东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退役的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正经历一场“重生之旅”。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这些曾被视为“工业垃圾”的废旧电池,不仅锂回收率达到国内顶尖的4.8%,铜、铝等金属回收率更提升至98%。
“目前,公司持续扩大产能,5万吨级项目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电池拆解生产线也陆续到场,二期15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同步启动。项目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处置基地。”山东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仲谋的话语里,藏着肥城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闭环的核心引擎,让“黑粉”生金,让废料“重生”。
在锂电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单一环节的领先或许能赢得一时先机,唯有构建全周期的产业闭环,才能在长跑中占据主动。丰融新材料的“吃干榨净”模式,正是肥城布局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的制胜一招。而这步棋的落子,不仅需要工艺突破,更需要产业链上的“同频共振”。
在丰融新材料车间内,蓝锂盛科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首套智能化回收设备正在调试运行。这家由丰融新材料牵线落户的企业,以5000万元投资建起现代化厂房,其自主研发的全流程工艺系统,从源头破解了传统回收中金属纯度低、安全隐患大的痛点,让处理效率提升40%。
从“回收废料”到“制造回收设备”,看似简单的产业链延伸,实则是肥城破解“设备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一步,当本地企业能自主生产回收装备,产业闭环便有了“硬核支撑”。
如今,肥城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共纳入企业137家,产业加速集聚、协同融合、纵深发展,一条涵盖锂矿石加工、锂电池钠电池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材组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全周期、闭环式产业汇聚成势。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