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大众日报2025-08-13 09:31:18
8月的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热浪袭人。近40℃高温下,葫芦藤蔓依然蜿蜒缠绕,累累果实垂挂于架下。
路庄村被誉为“中华葫芦第一村”。今年35岁的郝洪乐,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4年,他回到村里决定种葫芦。考察市场后,他敏锐地发现了深受文玩人士喜爱的“天津嘴”葫芦的潜力,品相好的素葫芦一个就能卖到上百元。然而,其种植技术要求也更高。他潜心钻研,从种子提纯、改良土壤肥力、优化灌溉到精准控制光照时长,每一项技术都反复试验。如今,他种植的近6亩“天津嘴”葫芦示范田,精品率极高,亩均收益轻松突破10万元,相比传统种植实现了近十倍的提升。
今年32岁的莫俊玲是路庄村“难得葫途”工作室负责人,2018年,为照顾患病婆婆,她辞去城里的稳定工作回乡。一次偶然的葫芦加工厂打工经历,让她发现了将自身艺术天赋与葫芦结合的可能。
“老一辈的烙画技艺是珍贵遗产,但我想让它更富表现力。”她成功将传统烙画技法升级为精细的手工墨刻技法:先用铅笔起稿,再用刻刀精雕细琢,线条笔走龙蛇,最后视需要用丙烯上色。她的创新作品一经推出便成市场宠儿,最贵的一个定制墨刻葫芦卖出了8000余元的高价。今年,她更进一步,开始涉足种植领域,种了2亩多葫芦,“未来要打通种植、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莫俊玲信心满满。
今年26岁的郝学坤大学期间拍摄的一条“路庄葫芦大集”视频爆火,2021年大学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返乡创业,凭借对葫芦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多点开花,粉丝总量很快突破30万,年销售额七八十万元。如今,路庄村已有3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身葫芦种植、电商直播、雕刻创作等各个领域。路庄村的“葫二代”们正在葫芦产业“种加销”的全链条上书写着崭新的答卷。
“我们将继续依托产业优势,推动葫芦产业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打造示范性、标杆性的葫芦产业发展区。”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委书记段先锋说。被青春点亮的“福路”,正蜿蜒穿过丰收的田野、创意的工坊和热闹的云端,坚定地通向乡村产业振兴的广阔未来。
分享